Theboom中文网,最新最潮的资讯分享!

从黄河小城到国际舞台:刘嘉莉的景观设计哲学与可持续城市未来

时间:2025-02-20 来源:Muse Creative Design 编辑:Theboom新势力

文:Muse Creative Design

当代城市的发展中,景观设计与公共艺术已成为连接自然、文化与人文体验的重要纽带。如何在有限的城市肌理中,创造既尊重生态本底、又包容多元文化的活力空间?如何让设计超越形式美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媒介?我们特邀Muse Design Award获奖者、Muse Creative Design Awards评审刘嘉莉,分享她的跨界实践与思考。从宁夏黄河岸边的环境觉醒,到休斯顿中国城的文化共生实验,她的"CR.E.A.T.E."设计哲学始终在探索一个核心命题:景观如何成为治愈城市、启迪人性的"第三自然"。本次对话将深入解析她如何通过视觉叙事、社区共创与技术创新,在广州塔广场重构岭南记忆,在休斯顿工业遗址中植入艺术基因,最终实现生态韧性、社会公平与诗意体验的深层统一。

 

为便于阅读,下文将"Muse Creative Design Awards"简称为"Muse",受访者"刘嘉莉"简称为"刘"。


000.png

 

MUSE: 您是如何走上景观设计这条职业道路的?在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经历或灵感促使您做出这个选择?

刘: 我出生在宁夏银川,一座西北小城。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是奶奶家门前那条黄河的小支流。那时,沿河居民习惯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日积月累,河水变得浑浊发臭。每到夏天,刺鼻的气味弥漫四周;雨季来临时,河岸又成了泥泞不堪的烂滩。这条"臭水沟"成了街坊邻居们避之不及的地方,也成了我儿时印象里环境恶化的一个缩影。直到我上高中时,市政府启动了城市绿化与水系整治工程。短短几年间,那条曾经令人掩鼻的河道焕然一新:垃圾被清理,水质变得清澈,岸边栽种了垂柳和花树;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整洁的步道,增设了长椅和健身设施;在重要的景观节点,还放置了展现当地文化的公共艺术品。当我暑假再去看望奶奶时,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孩子们在河边嬉戏,老人们在树荫下乘凉,整条河道成了一条充满生机的绿色廊道。


正是这个转变让我深刻认识到设计的价值。它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构想,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景观设计更肩负着修复生态、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设计师,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更多人创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空间,让每一处景观都能讲述独特的故事。

 

MUSE: 能否详细阐述您的设计理念?在具体项目中,您是如何协调自然美学、实用功能与社会责任这三者关系的?

刘: 可以概括为"C.R.E.A.T.E."框架 - 即连接(Connection)、韧性(Resilience)、表达(Expression)、艺术性(Artistry)、变革(Transform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旨在打破传统界限,通过景观设计创造情感共鸣与结构创新,最终实现提升人类体验的目标。我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从深入的场地分析开始,包括水文、植被、微气候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文化脉络。比如在广州塔广场与阅江楼交叉区域的设计中,我们解构重组了岭南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岭南一日游花园新八景",将广州独特的骑楼文化转化为新型社交空间。这个项目之所以能获得休斯顿国际创新奖,正是因为它既满足了功能性需求,又展现了地域特色,同时创造了独特的艺术体验。


此外包容性也是我在设计当中尤为聚焦的,在中国市场,我们主要与开发商沟通,而在美国项目如休斯顿西南区整体规划中,我们采用了更开放的社区参与方式。通过组织董事会会议、设计工作坊甚至互动游戏,让各方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决策过程。唯有增强设计的包容性,最终的设计成果才能更好地平衡社会、文化和生态需求。优秀的景观设计应该像一桌地道的广式早茶 - 丰富多元却又和谐统一,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体验方式。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要通过创新思维,将看似矛盾的需求转化为设计的亮点。

 

MUSE:在您的设计实践中,有哪些创新的设计方法或技术是您特别推崇并成功应用的?这些创新如何提升了项目的整体效果?

刘:Visual Thinking + Narrative Thinking +  Experimental Thinking这三种方式我较长用。首先联想与图像化思维是通过“类比联想”或“意象思维”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组合成新的设计概念;我个人在工作时常用“视觉笔记法”和“概念图”将想法图像化来帮助我更清晰地看到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草图、意象拼贴等手段激发进一步的创意。例如,将“树的生长形态”联想到“空间的扩展”,促成具有自然生长逻辑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所有Montage会成为一个表达自我观点和设计的展示方式。其次是情感叙事,通过storytelling的故事化表达,将场地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转化为具有情感共鸣的设计语言,我会特别为每个项目建立“场地故事”,通过场地的历史文化或未来愿景来构建设计线索和空间主题。最后是快速原型与实验,通过快速原型和测试,在设计早期阶段验证创意的可行性,并伴随着反馈对设计优化,此外,是将创意转化为数字模型,并在搭建的场景中进行模拟和验证。我个人非常推荐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这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设计与管理方法,用于创建和管理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这种多维度的数据模型(如几何、材质、时间、成本和性能等)来协调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的各个阶段,对于团队协作的项目而言是非常高效的。

 

MUSE:休斯顿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您的设计是否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您是如何将这些文化特色转化为设计语言的?

刘:休斯顿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文化熔炉。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这里汇聚了拉丁美洲、非裔美国人、亚洲、欧洲、中东与阿拉伯以及本地德州等多元文化群体。这些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渗透在城市的饮食、音乐、艺术等各个生活维度。作为"太空城",休斯顿拥有NASA航天中心、火箭队和太空人队等标志性元素,加上丰富的石油资源、全球第六大港口和顶尖的莱斯大学,使其被GaWC评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城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设计必须既要尊重多元文化,又要创造统一的都市体验。


在休斯顿中国城项目的设计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恰如其分地融入亚洲文化元素。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在District Gate打造了一个极具标志性的艺术装置——一只穿着宇航服的熊猫雕塑攀爬在上。这个设计巧妙地将亚洲文化符号与休斯顿的航天特色相结合,既保持了文化识别度,又避免了简单的符号堆砌,让访客可以通过装置读到更多中美文化交流的故事。而在EADO街区的改造中,我们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这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工业区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衰落。我们保留了原有的铁轨作为线性景观元素,将工厂、铺装、座椅、雕塑、装置等属于街道独特属性的元素联动本地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工业历史的艺术内容,使该地区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化活动场地之一。这些设计实践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中国城项目区域商业活力的提升以及高票数的社区居民满意度。我们也正在将这些经验应用到休斯顿其他区域改造中,希望让每个社区都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自己独特的文化记忆,同时创造面向未来的活力空间。

 

MUSE:请介绍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城市主义”,哪些项目体现了您的“可持续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

刘:可持续城市主义是一种系统性的城市规划方法论,通过整合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四个维度来创造更具韧性和宜居性的城市环境。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发展中"先建设后治理"的思维定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前置性地融入城市设计的每个环节。可持续城市主义对我们而言,不仅是设计理念,更是一种需要持续迭代的城市发展实践论。例如,哥本哈根:通过推广自行车交通、建立碳中和建筑、绿色屋顶等策略,大幅减少城市碳足迹。这就是可持续都市主义的范畴。


目前,其实我所带领的项目,无论是城市河道到商业空间,还是居住区开发到公园规划,都在不遗余力的贯彻可持续都市主义的理念。我们的"模块化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体系,就像城市环境的"操作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场地需求灵活配置雨水花园、垂直绿化等生态单元,我们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运用在各个项目上:深圳龙岗河项目上我们就做了大量关于水系恢复,植物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通过构建梯级湿地系统,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实现雨洪调蓄和地下水补给;广州塔广场设计项目上,我们将岭南传统"骑楼"空间原型转化为现代社交场所,延续地域文脉和集体记忆来激活新的社区活力;休斯顿中国城项目我们则采用"社区共建+商业反哺"的可持续运营模式,确保公共空间的长期能量。

 

MUSE:在您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哪些设计师对您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的设计理念对您有何启发?

刘:那无疑是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和玛雅·林(Maya Lin)。他们代表了设计光谱的两极,却共同诠释了设计的本质。

赫斯维克是一位充满想象力的设计革新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种子圣殿"完美展现了他的设计哲学:6万根亚克力光纤组成的"蒲公英",每根都嵌有不同种子,这个设计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形式,成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诗意宣言。他的作品总是充满戏剧性张力,挑战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传统认知,虽然部分作品存在争议,但这种不惧失败、勇于突破的精神正是创新设计的核心;相比之下,玛雅·林的作品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她更擅长用极简的语言诉说深刻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得失2021年在麦迪逊广场公园的"幽灵森林"装置,49棵因气候变化而枯死的雪松被移植到城市中心。这个作品没有夸张的形式,却通过最朴实的自然元素,唤起人们对环境危机的深刻反思。正如她所说:"我试图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所处的环境。" 我欣赏的这两位设计师在本质上有着共通点:打破建筑、景观、艺术的界限;将生态议题融入设计语言;注重创造直击人心的体验。他们启示我:优秀的设计不在于形式的新奇或保守,而在于能否建立人与环境之间更深层的对话。这也是我在广州塔广场项目中尝试解构岭南文化,在南京项目中运用"时光叙事"的灵感来源。真正的设计创新,应该像赫斯维克一样大胆突破,又要像玛雅·林那样保持对场所精神的敬畏。


标签:Muse Creative Design
相关资讯